历来,大象转身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月17日,宝马借年度财报会议的机会,公布了电动化转型“三步走”的规划。 第一步,2008—2020年,以Project i项目启动为标志,宝马开始将电动化技...
历来,大象转身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月17日,宝马借年度财报会议的机会,公布了电动化转型“三步走”的规划。
第一步,2008—2020年,以Project i项目启动为标志,宝马开始将电动化技术逐一应用在整个产品序列中。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作为主要承载体;
第二步,2020—2025年,基于智能车辆架构平台的高度灵活性,宝马将在同一款车型推出装配不同驱动技术系统的产品。到2025年,将迎来纯电车产品的井喷式发展。从而在全球范围内,累计交付可以实现200万辆的目标;
第三步,2025—2030年,宝马将推出全新的、为纯电动车型而设计的造车平台——“新世代”。届时,宝马的产品将加持重新设计的IT和软件架构、全新一代高性能电力驱动系统和电池,以及贯穿整个车辆生命周期的全新可持续理念。
一旦达成“三步走”的目标,宝马纯电车的销量将超过其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而单车平均生命周期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之10年前,至少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为此,宝马掌门人齐普策许下了一个既美好,又富有责任感的愿望:我们期望,未来市场上“最绿色”的电动车将由宝马制造。
▍ 宝马的“我执”
抛开以品牌营销为目的,打出的“技术牌”、“情怀牌”不谈,宝马这个规划其实来得既不新鲜,也不积极。
一方面,宝马真急了。
这都2021年了,宝马的“三步走”规划还得捎上2008年的“Project i项目”。
当然,我们不是急着否定这个项目。好歹2013年,宝马打造了曾经名噪一时的宝马i3、i8等。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宝马也没拿出新东西。
2016年《巴黎协定》落地之后,奔驰、奥迪纷纷斥以巨资打造纯电平台,宝马充其量也就是搞出了一个“Project i2.0项目”,把无人驾驶领域的研发体系纳入进来而已。
因此,宝马所谓“三步走”计划算不上一个全新的计划,顶多是对过去和未来的一次梳理。
另一方面,是充满喜感的“新世代”平台。
尽管要等到2025年才现出真身,尽管在宝马看来可堪大用,但宝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新世代”所谓的“为纯电动车型而设计的造车平台”,只不过是在设计上有了明显的偏向性而已,同时,该平台也支持使用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打造。
说到底,“新世代”不见得有多“新”,仍然是一个混合型造车平台。
宝马曾经明确表示,不到最后一刻,不会放弃内燃机汽车的生产。宝马倒是言行一致。只是,“新世代”能不能撑起“新时代”?
毕竟,一场生死攸关的“豪赌”就此拉开帷幕。
短期内,保持纯电车的续航优势是“兵家必争之地”;长远来看,以“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化高度,才是决胜的关键。
宝马宁可选择“赌一把”,也不愿意选择“躬身入局”,去打造一个匹配度更高的,真正意义上的纯电造车平台。
“开宝马,坐奔驰”,这句话就算牙牙学语的小孩都能说上来,足见宝马在燃油车领域的深入人心。只是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延续”当然比“重塑”要来得容易,但忽略了未来产品博弈的关键,宝马可能就危险了。
▍点错科技树的宝马
对宝马电动化发展历史有了解的人,应该清楚,在欧洲甚至全球范围内,宝马是电动化发展的先驱者。
1972年,在第二十届慕尼黑奥运会上,宝马1602 Elektro-Antrieb纯电车成为了大会的工作用车。12V的铅酸电池成就了这款工作车30公里的续航。
在两辆车交替工作的前提下,在限定的范围内,宝马1602 Elektro-Antrieb纯电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虽然,宝马的这款“处女作”在当时并没有量产的价值。
但是近半个世纪前,宝马在电动化造车领域已经呈现“先声夺人”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很遗憾,“势”仅仅是“气势”,没有转换成“势能”。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宝马点错了科技树。
2010年,宝马全新纯电动1系概念车Active E亮相北美车展。宝马有计划将此作为“Project i项目”的第二款量产车(第一款是宝马i3)。之所以后来这款车鲜为人知,是因为它就没有真正实现量产。
因为,其在小范围生产过程中,宝马发现这款车竟然比同款传统燃油车重了近280公斤。超重部分就是来自于电池。
十年前,严重影响操控的动力电池技术,是宝马不能接受的。但宝马并没有把精力放在电池领域,而是点错了科技树,把大量财力、物力耗在了对车身轻量化的研发上。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清楚。
特殊的碳纤维材料+铝+再生塑料在宝马i3上得到了应用,车身是轻了,但价格却“重”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真是个好东西,但1公斤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价格是20美元,而1公斤普通钢的材料是1美元,高昂的制造成本让宝马i3失去了最宝贵的竞争优势。
这不仅让其续航没有实质性的增加,反而,还让车辆的维修成本陡增,钣金工艺,焊接技术毫无用武之地,车身某处坏了就只能换掉。
2013年,宝马i3纯电车上市,其续航仅仅为160公里。那一年,特斯拉的Model S横空出世,续航为335公里。
宝马i3难逃被碾压的命运。
时至今日,宝马在纯电车制造领域再无代表作出现,宝马万万没有想到,市场对纯电车续航要求如此之高,电池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
可惜,宝马贻误了最佳战机,在错误的科技树上继续埋头前进。
▍尽心不尽力的宝马
尽管宝马放弃了纯电平台的研发,但宝马却令人意想不到地打造了一个纯电车底盘。
从2007年开始,投资数十亿美元的Project i项目开始实施,耗时7年时间,为宝马带来了代表未来技术风格的纯电动车底盘,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宝马i3。
所以,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诸如宝马i3这样产品,它既不是纯电平台生产,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油改电”。我们都知道,底盘和操控紧密关联,宝马为了保留其产品的传承性,不惜大费周章,另辟蹊径。
不管是宝马i3被市场认定为“叫好不叫座”也罢,还是宝马5系的插混车始终能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都证明了宝马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保证了之前燃油车的工艺水准。
反观在智能化领域,宝马的重视程度显然要逊色不少,至少是“尽心不尽力”。
说到“尽心”,是因为宝马有 “iDrive”——归属于自动化、信息化驾驶系统范畴的智能驾驶控制系统。
第一代“iDrive”技术诞生于2001年,彼时,iDrive模块包含电机、电池、电驱系统等搭载于全铝底盘架构上。此后数年,宝马“iDrive”技术不断迭代。截止目前,宝马“iDrive”技术已经发展到8.0版本。
除了不尽心,就是“不尽力”,
据上海车展前沿消息,宝马iX将于2021年上海车展完成亚洲首发。作为宝马最新的纯电车,宝马iX的官方推介文案中,关于自动驾驶部分的介绍是缺失的。
当然,宝马自动驾驶开发高级副总裁尼古拉.马丁解释为,在绝对安全并提供附加值之前,我们不会在车辆中提供L3级辅助驾驶功能。
好吧,“安全”是一把万能钥匙,我们无可厚非。但作为“最智能”的宝马汽车,宝马iX竟然是宝马集团首款使用5G技术的车型。
暂不论宝马的直接对手奥迪,以A8为代表,早在2017年就成为全球首家量产L3级自动辅助驾驶的汽车制造商。看看当前国内,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主机厂,搭载5G技术产品早已屡见不鲜,至少吉利、长城、长安、比亚迪等品牌旗下的产品都有涉及。
事实上,除了欧洲在5G技术应用上的整体落后以外,宝马自身的智能化研发被专注于操控分散了精力,加之纯电平台的缺失,失去对纯电车全产业链的宏观把控。
所以,宝马纯电车起步虽早,但仍然输在了未来。
回到前文的问题,宝马如此困顿,为什么不索性打造一个纯电平台?
讲真,没有备选副本的宝马真的很难。
奥迪身后有大众,奔驰身后有戴姆勒,宝马的身后空荡荡,只有自己的影子。更遑论,宝马只有宝马、MINI、劳斯莱斯三个品牌。虽然个个不俗,但实在经不起仔细推敲。
劳斯莱斯2020年全球销量3576辆,国内市场销量为1146辆,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但“价高量低”是实情;MINI被确定在2030年正式成为纯电品牌,交由宝马与长城合资的光束汽车打造,远水解不了近渴。
如今,电动化转型的重头戏,实际只剩下宝马品牌。一个需要投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纯电平台,自始至终都很难让宝马下定决心。
更何况宝马在电动化进程中已经砸进去了超过500亿规模的资金,赌一把就就成了宝马的现状。
万一未来宝马的纯电车可以走量呢?万一纯电路线是个假风口呢?万一宝马的运气足够好呢?
手机阅读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
爱买车
微信公众号:aimaiche
爱车,买车,就上爱买车。
My车轱辘
微信公众号:myautolive
打造好玩接地气的新式车评。
___Copyright 2017 爱买车 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5047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