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美国“翻车”的新闻又刷屏了,因为其自动驾驶被指虚假宣传,特斯拉在加州可能会被禁售。此外,国内最近对于自动驾驶也有新动作。8月8日,交通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
特斯拉在美国“翻车”的新闻又刷屏了,因为其自动驾驶被指虚假宣传,特斯拉在加州可能会被禁售。此外,国内最近对于自动驾驶也有新动作。8月8日,交通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一份国家层面首次对自动驾驶商业化拟定明确指导文件。
这份“自动驾驶商业指南”对场景、保险、车辆、人员等都做了要求,可以更好地规范自动驾驶服务,有利于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不过,相关法律法规在逐渐完善的同时,对于自动驾驶行业及消费者的影响还有待观望,因为自动驾驶真正进入大众生活之前还面临很多挑战。
“自动驾驶商业指南”,先给您划重点
作为我国第一部对于自动驾驶商用指出明确方向的文件,其背后意义和价值非比寻常。除了意义之外,这份“自动驾驶商业指南”还有一些非常关键的信息,大致有四大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商业化落地。《指南》重点鼓励自动驾驶服务于日常生活生产。在保障运输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在条件相对可控的场景使用自动驾驶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活动。这次鼓励的场景包括了公交、出租车、干线货运、港口码头等领域,这无疑会让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进程提速,为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
人员要求方面,征求意见稿指出,从事运输经营的有条件自动驾驶和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应当配备驾驶员,从事运输经营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应当配备远程驾驶员或安全员。上述人员均需要经过系统培训和考核,并取得相关从业资格。
在保险层面,从事运输经营的自动驾驶汽车应当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及保险金额不少于500万元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
为了解决数据争议问题,意见稿要求在车辆发生事故或自动驾驶功能失效时,自动记录和存储事发前至少90秒至事发后至少30秒的运行状态信息。运行状态信息至少包括:车辆基本信息、控制模式变化情况、接收的远程控制指令情况、运行状态、人机交互及车内外影像情况等。而这些行车数据也将帮助监管部门厘清事故原委,不过对于事故的责任认定,意见稿也并未给出方向。
中国自动驾驶迈出历史性一步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不断推进,自动驾驶被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为自动驾驶提供更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早在2017年,德国立法者就通过L3自动驾驶的相关法案。美国交通部也于2021年发布了《自动驾驶车辆综合计划》,日本推出《面向实现和普及自动驾驶的措施报告及方针》促进自动驾驶落地。
每个国家之所以要在自动驾驶领域领先立法,无外乎是希望在自动驾驶产业布局上拥有更多的主导权。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技术是全球汽车产业当下的发展风口,大家对自动驾驶产业链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虽然自动驾驶拥有巨大的商业前景,但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起步较晚,相比欧美国家已经没有先发优势。不过,在百度、华为、长城汽车等企业的快速追赶下,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进步也很快,并没被国际友商拉开差距。
政策先行,才能激发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能力。随着这次“自动驾驶商业指南”的推出,中国自动驾驶商业化立法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率先站上了全球领先的位置。再加上前段时间,重庆、武汉两地政府部门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可以说,我国自动驾驶已进入落地关键期,在核心技术研发和法律法规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自动驾驶商业化,难在哪?
这次的《指南》推出,对于自动驾驶的玩家来说,绝对是好消息。因为目前大部分自动驾驶企业都是靠融资维持公司日常运转,所以“自我造血”实现商业化运营,才有希望在发展中始终占有先机。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自动驾驶政策总能很及时的推出,让相关企业没有这方面的“后顾之忧”,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情就能成,背后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技术层面的挑战。道路是高度杂乱的一个场景,对自动驾驶系统提出很高的要求。从目前技术层面看,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另外,随着硬件堆料的不断丰富,自动驾驶车辆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也让自动驾驶商业化步伐受到了限制。还有最关键的,就是消费者对自动驾驶仍然有一些担忧,频繁的事故更是消磨了公众信心,以上这些难题都亟待解决。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道阻且长,我们目前大可不必对自动驾驶的普及抱有那么大的期望。不过,正如《指南》中提到的,自动驾驶现阶段将在限定场景下实现商业化,例如机场、矿区、港口等封闭的地方,甚至是部分道路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无人配送车。随着《指南》的到来,可以进一步规范自动驾驶汽车试运行的一些基本行为,有望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场景应用落地。
我国推出的这份《指南》,是自动驾驶由测试阶段迈入商业化运营的关键一环。不过,制定政策只是第一步的开始,企业能否拿出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才是最关键的。考虑到现阶段相关技术仍属于初级阶段,离大规模普及还有一段路要走。在此之前,车企应该扎扎实实研发技术,少点“噱头营销”,为消费者打造一个真正自动、安全的汽车市场。
手机阅读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
爱买车
微信公众号:aimaiche
爱车,买车,就上爱买车。
My车轱辘
微信公众号:myautolive
打造好玩接地气的新式车评。
___Copyright 2017 爱买车 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5047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