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最新公布的全国乘用车产销数据显示,8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52.9万辆,同比增长111.2%,环比增长8.8%。1-8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326.2万辆,同比增长119.7%。其中新能源车市场...
乘联会最新公布的全国乘用车产销数据显示,8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52.9万辆,同比增长111.2%,环比增长8.8%。1-8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326.2万辆,同比增长119.7%。其中新能源车市场8月零售渗透率已达到28.3%,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
尽管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受到补贴全面退坡、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致车辆零售价整体上涨,以及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爆火,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以及购买热情都在不断攀升。
然而在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激流勇进的当下,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如愿获得先进的科技出行体验以及售后关爱。车企画饼难圆、销售欺诈等行为一再背刺老用户,以至于不少人走上了维权的道路。
割不完的韭菜,没完了的维权
说到割韭菜,想必各大新能源汽车车主应该不陌生,尤其是早些年入手特斯拉车型的车主,早已被冠以“老韭皇”的名号了。
自从特斯拉开启中国生产制造进程以来,旗下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就多次实施主动降价,2019年10月上市时价格还在35.58万元,进入2020年不到半年就跌破30万元门槛,而且还刚好符合当时新能源补贴新政的“标的”范畴。随后2020年10月,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再度降价至24.99万元,短短1年时间,特斯拉该款车型就降价了近8万元,贬值近30%,远高于同级别燃油车。特斯拉也因此点燃了不少老车主的怒火,尤其是不少前脚提车,后脚就降价,而且事前并没有得到任何通知的车主,可谓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纷纷呵斥特斯拉的割韭菜行为,并到店面拉横幅发起维权。
然而特斯拉的突袭式降价还在继续,上述车型在2021年一度降至23.59万元低点,2年内累降价近12万。面对特斯拉的频繁调价,车主们如今似乎也已经习以为常了,由最初怒火中烧、自嘲“韭菜”,到现如今麻木冷漠。当然这与今年特斯拉车型的整体涨价也有一定的关系,车型保值率达到回升,自然也平息老用户的怒火。但另一边造车新势力品牌似乎就没有很好地拿捏住用户的忍让度了。且不说断轴、自燃、车机失灵等车辆本身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在服务层面上,造车新势力把不该踩的雷都踩了一遍,虚假营销、过度宣传、欺诈销售等等,以至于新势力品牌一度成为消费维权的重灾区。
作为新势力车企,造车时间短,缺乏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打造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不可避免,在一系列保障政策之下,消费者也能欣然接受这方面的不足。但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厂家面对产品缺陷时模棱两可的态度,甚至编造理由推卸责任。在产品有重大升级迭代时没有充分考虑老车主的利益,被质疑在销售上为了清库存,在不提及新款即将上市的前提下继续推销老款车型,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给消费者带来了经济损失。而作为消费者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厂家一般会以相关保密条款为由推搪而过,或事后公开道歉以及给消费者补贴补偿等等。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不过是给品牌带来短暂的负面口碑,新车继续卖,钱继续赚,更具新鲜感的产品和升级总能吸引更多消费者乖乖奉上钱包。然而产品技术快速迭代背后的产品贬值,却只能由老车主们来默默承受。那么,在如今汽车变革时代,新能源车主该如何避免被割韭菜呢?
不买,不如想清楚再买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韭菜”是什么?这个词一般在交易市场中最常用,指的是没赚到钱甚至是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这类人群特别愿意冒险,但缺乏“止损”概念,比如在投资时特别自信,一入场就开始“买买买”,但往往一买就跌,一卖就涨。正如当下许多选择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对创新科技有着强烈的兴趣。颜值好看,买!空间又大又舒服,买!智能驾驶先进,买!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当下95后人群在买车时最关心的是好看的外观、金融方案与金融服务、绿色环保、售后服务、客户忠诚度计划。只有约25%的消费者对汽车品牌形象有所看重。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的差距已经大大拉近,年轻人越不看重品牌,中国汽车崛起的机会就越大。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品牌背后所承载的口碑、品味以及立足于企业文化的人文关怀,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早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包括将价格波动、新车迭代对现有产品的影响降到最低,至少在用户看来厂家的行动没有对自己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当然,追逐新科技并没有错,这里也并非提倡大家远离新能源,去选择传统品牌。而是要提醒各位购买新能源汽车应该是一项长线投资,需要加以学习,深入了解分析之后再作选择。而冲动消费,往往正是成为“韭菜”的第一步。而且我们要知道,当前主打智能化的新能源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智能,近年来突然崛起的新能源车,不过是以颠覆性策略来模糊消费者的认知。尤其在智能驾驶方面,各大厂商的技术水平基本都被环境条件和法规所限制。哪怕不少车型超前搭载了先进的激光雷达等感知硬件,但软件层面的OTA遥遥无期,花高价钱买个摆设显然不可取。也许有人会说,只要我不买,资本就割不了我。但消费本身并没有错,只是精明的消费者更懂得保护自己利益罢了。
国内车市日益多元化、内卷化,尤其是近年来的新势力品牌,借助跨越式发展的技术给消费者带来强烈的优越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与此同时,关于新技术的成熟度、车辆质量、车型快速迭代等问题却被弱化,而作为消费者也需要认清现实,追逐新科技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冲动盲目,最后任由宰割。
手机阅读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
爱买车
微信公众号:aimaiche
爱车,买车,就上爱买车。
My车轱辘
微信公众号:myautolive
打造好玩接地气的新式车评。
___Copyright 2017 爱买车 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5047739号-1